亲望亲好,邻望邻好。多年来浙江一直努力为台青发展、创业提供更多的机遇,推动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的活力在“浙”里竞相迸发。今天,小编继续推出在浙台青故事汇专题,与小伙伴们分享台湾青年逐梦浙江的精彩故事。
期盼两岸青年把握浙江机遇,携手谱写浙台融合发展的青春之歌!教师、创业者,无论哪个身份,都是我在大陆前行的理由。从台北到温州,从按部就班至“天马行空”,大陆给了我足够的勇气与自由。我想,我会在这里扎根。
台北与温州不再是“平行线”
在我还是一名工程师时,我的主管告诉我,有生之年一定要来大陆看看。虽从未涉足这片土地,但此前在学术方面有过互动。读博的4年多时间里我发表过5篇 SCI,其中有3篇就刊登在大陆的期刊上。那时,一颗对大陆满是憧憬的种子悄悄萌了芽。
浙江温州,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。第一次听见是一次和中华大学的老师谈话中,我得知学校和坐落于温州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有项目合作。2012年, 公司部门轮调转职,于是我有了换工作的规划。老师问我:“你想不想去大陆当老师?”我犹豫了,因为我对温州一无所知。但在我发现温州与台北直飞不过50分钟就可以抵达时,便下定决心奔赴上这片热土。
以前觉得温州是个小地方,但小城市的温暖入脑入心。还记得我们在租房时,房东的房子很精致,但价格有些超过预期,加上我的孩子还小担心会破坏房子所以一直不敢租。可房东一直说着没关系,他很期待房子能够租给我, 那一刻,我由衷地感受到了本地人的温暖。
与温州人相处一直很合拍,除了语言。“温州话”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方言,学校曾经请过老师来教我们“温州话”,可迄今为止我也无法准确无误地数完0到10。但是,这并不妨碍我越来越爱这片沃土。
一转眼,台北人在温州,已过去八年之久。
深耕工贸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
从工程师到教师,二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在身份的转变上比想象中容易。
在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担任资深工程师的三年时间里, 工作环境相对封闭,虽然每天做研究只需完成份内工作即可,但过程过于枯燥乏味。工贸学院于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,不仅可以认真钻研学术,我还可以将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,教导学生、培育学生。在工贸学院任教也得到校方很大的支持。例如人才公寓政策保证了我们的住处,不用忧虑洗衣住行,只需把与学校商定的工作完成即可。
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并非完全陌生,之前在中华大学开过选修课,有过一些教学经验。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,比如繁体书写与简体相比有些语义语法上的区别,因而在写论文时表述时常不准确,但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改进之处。学生在进步,作为老师也一直在前行。
疫情期间开启的线上教学令我印象深刻,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授课模式。起初授课效果不佳,学生不仅容易开小差,有时还出现人不在书桌前、手机丢一边等不良现象。
由于服务器和平台的缘故,在台湾给大陆学生直播授课会有1至2分钟延迟,画面断断续续非常影响授课体验。为了保证授课品质,我萌生了回温州的想法。
虽说疫情最开始时温州是高风险地区,但基于对大陆防控状况的信任,期间也一直与大陆的朋友保持联络,我发现大家都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。回温州的念头愈发坚定,3 月1日,我装备齐全带上家人从桃园机场起飞,当天晚上便回到了这个我熟悉的城市。
回到温州后,根据课程特点,我充分利用直播教学平台与线上资源进行授课,利用签到、抢答提问、连麦互动、投票甚至举办线上挑战赛等多项互动模式,与学生实时进行双向交流。教学的客观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,师生互动热情高涨,课程效果呈现良好。这段时间里,我充分准备授课内容,即使是在线课堂,我也尽力做到“精理论、重实践”。值得欣慰的是,大陆的学生尊师重道,有想法、也很有追求。
亦师亦友是对我和学生最恰如其分的形容,平时我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,但随和不代表放纵,严肃对待学术是对学生负责,也是职业使命使然。
此为吾乡 此为家乡大陆充满了活力。这8年时间里,我见证了温州的发展。放眼大陆,杭州新增地铁、上海机场、高铁变革等等,若非亲眼见证,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大陆基建的发展速度。
作为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演讲嘉宾,我也会参加一些两岸文化交流活动。海峡论坛曾经举办过吉祥物征稿大赛,但由于我缺乏绘画天分,便找了台湾的朋友和我一同投稿参赛。活动结束之后他们和我反馈“希望以后有这种机会记得多分享给我。”因为相较之下台湾较缺乏类似的项目,大陆机会更加多元。
活力满满的大陆让我变得勇敢,在接触到更多人与事后,我的视野、角度思维以及人生规划都随之发生改变。例如创业,如果是在台湾,我不可能会去冒险。而工贸学院常常鼓励教师学生去创新创业,加之温州本身有着浓厚的经商氛围,多重因素之下,我开办了“天马行空”工作室,实现了从教师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。
用乐高机器人作为上课教材,年龄层囊括学龄儿童、小学、初中。在创业学院提供创客空间给我作为授课教室后,我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孵化。从17到20年,我们的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。此前和大陆的一些小学有过接触, 加上我的项目相对比较成熟,我也希望能以一个台青创业者的身份,在推动两岸机器人竞赛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2014年结婚后,太太和我一起搬到了温州,很快我们有了自己的儿子。起初因为台胞证使用范围有限,小孩上学、户口等都成问题。但在台办的大力协助之下,如今小孩上学很顺利,甚至还被第一志愿小学录取。
随着惠台政策的逐步开放,台胞证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。除了酒店、上学等问题的缓解,如今台胞在大陆还可以享受到金融方面的服务。例如浙江农商银行开设了“台融卡”,该卡除了拥有信用卡功能之外,还具备贷款功能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,台湾人在大陆生活,起初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,但我相信,终有一天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。
8年时间,我已把温州视为自己的“家”,无论是职业进阶还是人生规划都与温州有关。台 北与温州,直飞50分钟航程,距离不再是距离,两岸连结更为紧密。之于台北,之于大陆,一为故乡,一则安居乐业之所。